从技术引领到价值创造——首届药物研发智能技术论坛暨WeMol用户大会在张江圆满落幕

2025年11月8日,由唯信计算主办的“首届药物研发智能技术论坛暨WeMol用户大会”在上海张江海科雅乐轩酒店圆满落幕。

本次大会盛况空前,汇聚了来自数十家国内顶尖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领袖与AIDD专家以及200余位WeMol用户。与会嘉宾围绕AI在药物研发中的前沿应用、技术进展与实践案例展开了深度分享与热烈探讨,共同为推动药物研发的智能化转型贡献智慧。


启幕·上午场精彩速览

大会伊始,唯信计算创始人兼CEO葛虎博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向所有远道而来的演讲嘉宾、合作伙伴以及WeMol用户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的主题报告由恒瑞医药AIDD负责人韩涟漪博士主持。多位业界大咖分享了他们将AI技术融入研发管线的宝贵经验。


乐普生物副总裁、乐普创一总经理方磊博士在《AI在掩蔽型TCE设计中的应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掩蔽型T细胞衔接器开发中的关键作用。报告指出,掩蔽型TCE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临床数据显示其具备优异疗效与良好耐受性。方磊博士系统地分享了WeMol平台在抗体人源化与亲和力成熟、遮蔽肽的生成与设计、酶切位点(Linker)优化、免疫原性/可开发性预测等环节的集成应用与成功案例,显著推动了掩蔽型TCE的精准化设计与研发加速。他认为,AI目前是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能够扩大研发的可能性、加速流程、并在多个环节提供有价值的洞见。他强调,AI的应用需要与扎实的实验验证紧密结合(干湿闭环),其价值在于增强而非取代科学家的专业能力。


和黄医药信息技术副总裁唐飞在《AI赋能业务创新双引擎模式的探索》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公司AI战略的演进路径与实践成果。报告指出,AI赋能将经历“工具—能力增强—创新伙伴”三阶段演进,逐步从个别效率提升发展为研发流程的范式革新。报告强调以“自动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一方面通过“AI+RPA”实现运营流程自动化,释放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借助生成式AI与可解释模型,构建“科学家-模型-实验”闭环,增强药物研发的洞察力与决策支持能力。唐总指出,未来生物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源于“科学家+AI+数据+自动化”的融合体系,关键在于实现AI可解释性、独特适用边界与持续学习机制。


蓬勃生物抗体工程团队负责人李应宇博士做了题为《Diversified applications of antibody engineering in drug discovery》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抗体工程在药物发现中的多样化应用。李应宇博士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一体化抗体工程平台,涵盖抗体人源化、亲和力成熟、Fc工程和可开发性分析等核心模块。其中,人源化服务可在2.5周内完成,并有效保留原始亲和力。亲和力成熟通过AI建模和精准突变库构建,实现高达165倍的改进。此外,pH选择性抗体和Fc工程优化了靶向性和安全性。平台提供从体外分析到体内药理学的一站式服务,为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策略支撑。


合佑生技术部门负责人张英博在《免疫原性一体化解决方案》报告中指出,免疫原性由药物特性、患者个体差异及治疗方案共同触发,其评估重点在于抗药抗体风险,并需应对动物模型局限性与高成本等挑战。报告系统介绍了免疫原性评估方法,涵盖计算机模拟、体外实验(如PBMC、DC及DC-T细胞体系)以及体内模型。张英博通过案例分享进一步阐明,体外体系可用于预测疫苗免疫原性作用及抗体相关免疫原性风险,例如借助细胞因子释放指数(SIR)评估临床相关性;同时强调,药物来源、工艺杂质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免疫原性。上述一体化方案为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药企对药物本身免疫原性安全系统性的评估判定。


金赛药业人工智能药物研究院计算生物与计算化学部负责人井晓阳博士在《AI赋能大分子药物研发实践与思考》报告中指出,从商业视角看,药物研发的“第一性原理”是在时间、成本与风险的约束下,最大化获得“临床有价值结果”的概率。深入理解分子作用机制、快速低成本的分子发现以及稳健高效的生产工艺是新药研发的关键。AI 只有在解决这些核心问题中发挥作用,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产业价值。金赛药业AI团队通过构建GenAIR智能科研助手与GenMol AI计算生物平台,已实现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到工艺开发的多场景AI赋能,并取得多个实质性落地成果,包括药物情报挖掘、儿童肿瘤机制研究、抗体可开发性优化、小蛋白设计、培养基平台开发、纯化工艺优化、制剂辅料相互作用预测以及HCP识别等。其中WeMol在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指出,AI在药物研发中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制药企业的AI团队应具备全局视角,以“分子”为中心,统筹考虑研发上下游影响因素,聚焦高价值应用场景,同时要与药物背景的团队保持紧密协作,深入理解AI的能力与局限,重视 AI 模型的可解释性,使AI真正转化为推动药物创新的生产力。


药明生物大分子优化部副主任王浩博士做了《双抗编辑器加速赋能双抗平台与多特异性抗体的可开发性改造》的主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多特异性抗体开发的创新策略。报告中指出双抗时代面临format错配和副产物多等挑战。王浩博士团队利用WeMol的双抗编辑器实现一键生成上千种组合,大大提升了设计效率;并通过结构模拟解决沉淀和非特异性结合问题,案例显示改造后抗体纯度和功能均得到显著优化。王浩博士强调,双抗开发需平衡功能性与分子性质,计算机辅助可开发性改造是关键。这些方法为复杂抗体药物提供了高效开发路径,缩短研发周期。


洞见·下午场思想碰撞

经过简短的午餐休息,下午的学术盛宴继续。下半场主题报告由橙帆医药CADD/AIDD负责人李鑫博士主持,各位专家围绕AI辅助药物发现的更多维度展开了深入分享。


三生国健早研部门副总监田硕博士做了题为《AI辅助药物发现:序列、结构与组学数据融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AI在生物医药模型中的关键进展。田硕博士指出,传统高通量筛选方法效率低下,而AI模型正转向低通量高效设计。端到端语言框架可实现抗体序列和结构的协同设计,在多个靶点上命中率提升至4%-22%,达到纳米级亲和。通过引入lab-in-the-loop工作流,模型可集成实验反馈进行强化学习,经过2-4轮优化将亲和力提高百倍以上。这些模型应用于抗体工程、mRNA优化(如优化UTR和密码子使用,提高表达量3-6倍)和组学分析,显著加速药物研发。这些成果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新策略,推动研发从理解蛋白转向创造蛋白。在田硕博士分享的案例中,三生国健团队利用WeMol预测了候选分子的免疫原性风险并经过体外实验确认,后改造得到了去免疫原性的变体分子,并在细胞因子释放等体外实验中得到了成功验证。


百英生物抗体改造部门负责人、研发总监许龙博士做了题为《WeMol助力早研阶段的抗体改造和筛选》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抗体药物开发需综合考量亲和力、溶解度和免疫原性等多维指标。许龙博士团队依托百英的高通量抗体表达平台,与WeMol计算平台深度协同,将AI预测模型整合至百英生物特色的人源化设计与亲和力成熟等关键环节。例如,通过WeMol平台可提前评估电荷分布与聚集倾向等风险指标,有效指导突变体设计并避免表达失败。实际案例显示 ,AI前瞻性筛选可显著提升抗体优化与改造工作的效率与成功率,为精准药物研发提供新路径。


信达生物制药生物信息负责人李雪博士做了题为《基于WeMol的抗体高通量虚拟筛选平台搭建》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传统的筛选虽然准确度高,但实验验证通量有限、成本高昂。NGS测序虽能扩大抗体多样性,但通过克隆丰富度以及富集度筛选的binder准确性不稳定。信达团队创新性地将机器学习与NGS数据结合,通过训练分类模型区分阳性与阴性克隆,成功将AI预测整合至自动化流程。该平台使抗体发现准确率达到75-90%,且AI筛选出的克隆其亲和力与传统实验方法相当甚至更优。这些成果为抗体早期发现提供了高通量、高精度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智慧芽生物医药AI产品总监、首席数据官卞做了题为《深度融合大模型:智慧芽生物医药信息服务产品新范式》的报告。报告指出,大模型正推动药企研发从工具逻辑转向成果逻辑。智慧芽推出的Eureka AI Agent平台,深度融合行业知识与多模态数据,可自动化执行ADC候选分子设计、专利早期分子价值评估及多文档交叉对比分析等复杂任务。该平台通过智能体封装业务流程,显著降低使用门槛,使科研人员能更专注于创新构想。实践表明,智慧芽通过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与智能体生态,为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了从洞察到执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新范式,有效加速了创新转化进程。


东阳光药计算化学副总监沈涛作了题为《AI赋能临床前研发智能创新》的报告。报告指出,公司依托数十年研发数据,构建了HEC药物智能发现平台。平台核心成果包括小分子药物发现模型和行业大模型。重点展示了三大模型:分子生成模型HEC-GEN成功设计出进入临床的先导化合物;药代动预测模型HEC-PK实现了端到端的浓度曲线预测;全球首个药物制剂垂直大模型HEC-PharmAI能提供专业的处方工艺解决方案,并且特别提到该模型正与WeMol平台推进商业化合作,未来将上线WeMol服务更广泛用户。这些工作为药物研发全流程智能化提供了新工具,公司将继续深化AI在药物临床前研发及CMC环节的应用。


大会最后,唯信计算创始人兼CEO葛虎博士分享了《2025年WeMol技术及生态进展》。葛虎博士系统阐述了当前AI药物研发领域面临的工具碎片化、流程复杂化与人才储备不足等核心挑战。目前,WeMol平台通过整合200余个计算模块,构建了覆盖蛋白质结构预测、抗体人源化设计、可开发性、免疫原性评估与优化,分子从头生成等全链条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开源算法的快速部署与自动化工作流搭建。2025年,WeMol平台新增50余个AI功能模块,在多个实际案例中验证了其工程化价值——如双特异性抗体项目通过两轮AI辅助设计,成功将表达量、纯度与亲和力提升至临床候选标准。如今WeMol平台已服务超过70家药企及数百家科研机构,云端累计完成超30万项计算任务。葛虎博士特别强调,这些成果离不开用户与合作伙伴的持续信任与深度共创,正是开放式的生态协作机制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未来,WeMol将继续通过开源反馈、联合开发等模式,构建更友好、稳健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加速AI从”赋能”到”驱动”药物研发的范式变革。


展望·关于我们

至此,2025唯信计算药物研发高峰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会聚焦前沿、内容务实,为AI赋能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新思路。唯信计算期待与更多行业同仁携手,共创“智药”新未来!

关于唯信wecomput

Wecomput(唯信计算)致力于”计算技术驱动创新药研发”,基于对创新药物研发流程的深刻理解,融合人工智能、生物物理、高性能计算等技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药物分子生成、设计与模拟平台,有望革新传统药物发现方式,驱动小分子、蛋白质、抗体、mRNA等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国际知名AI制药公司、头部药企、知名互联网公司、985高校,在制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交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深刻的理解和饱满的热情。

母公司北京中大唯信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注册成立,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获红杉资本股权投资,并入选NVIDIA Inception计划资深会员。至今,Wecomput已服务海内外数百家客户,涵盖众多生物医药企业、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并倾力打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数字化智能计算平台WeMol。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官网www.wecomput.com,或关注公众号“唯信计算”。

关于WeMol

WeMol(wemol.wecomput.com)是Wecomput研发的新一代智能药物设计与计算平台,致力于提升AI技术的可及性,为生物医药、合成生物等领域提供革命性的计算解决方案。

平台集成了计算生物学、AIDD、分子模拟等领域的数百个功能模块,支持抗体、蛋白、小分子、核酸、多肽等各类分子的设计与计算模拟。核心算法在速度与精度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对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Hit -> Lead -> PCC各阶段进行全链条赋能。

WeMol拥有丰富的可视化功能,操作便捷,上手门槛低,对湿实验科学家友好。同时,依托先进的流式架构,WeMol可将复杂计算流程自动化,支持低代码定制开发和灵活扩展,能满足计算科学家的高级计算和开发需求,助力企业搭建AI制药基础设施,加快药物研发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自2021年发布至今,WeMol获得了海内外数百家药企及科研机构的青睐,在大量药物研发项目中得到验证和广泛应用,注册用户超万人,累计完成数十万计算任务。

X